秋高氣爽,在腰店鎮云福原生態青蛙養殖有限公司,放眼望去,稻田連成一片,在白色網紗的遮蓋下,蛙聲一片。
在稻田里,記者看到幾個黝黑的漢子,手提塑料桶穿梭田間,正給青蛙投放食物,密密麻麻的青蛙,悠閑地享受著美食,稍有驚擾,小家伙們就會“撲通撲通”紛紛跳入水中。
“我幾乎天天都來,每天能掙70元錢,活又不重,只是給青蛙喂喂飼料,做做防疫。歲數大了,外出務工不現實,在家還能當個‘上班族’,心情比以前好多了。”四龍村67歲的脫貧戶李保貴,談起如今的工作,滿臉笑容。
“因為看好養殖青蛙的市場前景,所以有了發展青蛙養殖的想法,希望能夠帶著大家一起致富,現在來基地務工的貧困戶就有25戶,在務工的同時,他們也學會了養蛙技術,我就鼓勵大家如果條件允許,就自己養殖青蛙,形成我們村獨有的特色產業。”云福原生態青蛙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光興致勃勃地說。
從2018年12月開始,青蛙養殖基地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管理機制,從蛙卵孵化,到每個階段疫情的提前防治,再到成蛙的銷售,青蛙養殖逐漸步入正軌。
在李光興的引領下,村里不少村民進入養蛙隊伍,并收到效益,李全堂就是其中的一位。“我去年也流轉了20畝坑塘養殖青蛙,前一段剛出售了一批,賣了3萬元,有人定期過來回收,我們不用擔心銷售問題,下一批也已經預定出去了。”
常言道,一把鑰匙開一把鎖。腰店鎮探索到脫貧的“密鑰”不止特色養殖,該鎮還有廣赟食品有限公司、香凈衛生用品有限公司、吉仕達服帽廠、特優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個帶貧產業,這些產業為腰店鎮開出了“脫貧良方”,產業扶貧文章在這里做得有聲有色。
這兩年,腰店鎮草寺村脫貧戶李小剛臉上的笑容多起來了,村里人提起他,都說他比以前精神多了。
“我在后廚工作,一個月能掙2千多元,公司還管吃管住,現在我家已經順利脫貧了。”一大早,李小剛像往常一樣,到該村的香凈衛生用品有限公司上班。
和李小剛一樣,在該公司上班的工人有120余人,其中有3名貧困戶在此常年務工,還有部分貧困戶只要有閑暇時間,也可以隨時來公司幫工。
在該公司的辦公室,該村貧困戶姜春敏告訴記者:“我原來在鎮上打零工,跟著建筑隊在工地上干零活,每個月收入還算穩定,現在香凈公司每次進貨,就會優先喊我們貧困戶過來卸車,一車給200元,一個月下來,也增加了不少收入。”
貧困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。脫貧攻堅關鍵在增收,關鍵在發展產業。據該鎮黨委書記李宗萬介紹,近年來,腰店鎮結合扶貧工作的新變化、新要求,在產業謀劃上下功夫,引導動員大、中、小企業因地制宜,靈活多樣地參與產業扶貧,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廣赟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該鎮草寺村,今年續建了二期廠房、車間和生產線等,吸納周邊勞動力160人,帶動貧困戶13人就業,月工資2600-4200元;春風熙雨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該鎮趙樓村,提供就業崗位100個,帶動農戶200戶增收,目前100畝土地已流轉完畢,正在建設大棚和車間;特優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該鎮燕店村,提供就業崗位150個,帶動貧困戶就業5人,月工資4000-5000元……該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,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,持續創新扶貧帶貧模式,有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,逐步實現由“輸血”扶貧,向多元化“造血”扶貧的轉變。
在該鎮燕店村吉仕達服帽廠,肢體殘疾的趙玉玲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,她已經靠著自己的努力,把生活過得越過越好。
“熟練工每月收入為3000元至3500元,我們這里有兩名殘疾人,但是他們干活效率并不低,我們也會在生活方面給她們提供幫助。”該廠負責人曾小平說。據了解,該廠還采取“公司+農戶”等形式,免費為貧困家庭提供機器設備和原材料,加工產品并負責回收,有效解決了貧困家庭勞動力無法外出務工的難題,讓更多留守人員和貧困人員安心打工掙錢。
“我歲數大了,考慮腿腳不便,廠里把產品送到家里,我就在家也能加工訂單產品。”該村貧困戶馬常蘭感慨地說。
產業扶貧猶如星火燎原,改變了昔日的窮鄉僻壤,為村民提供了持續穩定的收入,如今,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各個特色產業中,這些產業實實在在托起了群眾的“致富夢”,也讓腰店鎮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步伐愈發堅定。?